機械制造業是國家建立獨立工業體系的基礎,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隨著經濟建設、科技進步與社會的發展,為鐵路、鋼鐵、水電等大型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先進、高效的技術裝備,同時也在金屬、化工、建材等部門的礦山開采和原材料的深加工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然而,當國家經濟進入適當調整和理性的回歸階段,部分刺激經濟政策的逐步退出和國家穩健貨幣政策的實行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導致機械產品市場需求與企業預期銷售目標矛盾加劇,引發激烈的市場競爭。尤其是行業內近幾年產能增速過快,不斷升級的銷售手段或過度營銷透支了部分市場需求,甚至不正當經營的現象屢屢發生,有獎銷售、零首付、融資租賃比例過大和租賃公司門檻過低、二手設備管理不夠等,擾亂了市場秩序。
如何促使機械行業保持正常的增長速度,逐步回到平穩的發展狀態呢?
首先,要避開同質化競爭的老路,站在用戶的角度推進差異化競爭戰略,促使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其次,需要引進先進技術水平,加緊企業的規;瘮U張與人才的培養,縮小了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尤為重要的是,要以變革調整為重心,進行品牌的塑造、模式的變革及產業鏈的合縱連橫,提升競爭力體系的核心價值。
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礦山機械行業一旦需求下滑或市場飽和,對行業的展開帶來隱憂。為迎合大環境下能源、化工和礦業的發展,機械行業應該瞄準大型化、綠色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方向,與世界先進國家接軌。
|